這是一場資本主義下的血戰:租屋者的稅後薪資必須是房租至少三倍、手拿CDI(aka終生工作合約)、需要遞交的文件十分繁瑣:ID證件(身分證、居留證或護照)、工作合約、近三個月的薪資單,有的人甚至會提交父母的薪資單加以擔保、老闆為薪資所出的證明單據等,更不用說不同房仲所要求的文件類型也會有所不同。
Category: Self-caring
我們的生命裡,都需要一位霍爾
漫步在巴黎街頭、反覆聽著這首歌的時候,認真細細地品味著其中的魔力,是什麼讓我那麼喜歡這個片段、那麼喜歡這段交響樂? 讓我最忘不了的,是霍爾和蘇菲第一次相遇,在為她解圍後卻遇上自己的麻煩,手牽著蘇菲在空中漫步的那一幕。
給大學的自己七件禮物
前幾天因為聖誕的關係,Instagram問答回答到一半就停止了,其中正好碰到一個很大、又得多花點時間答覆的問題:「對大學或是大學剛畢業的自己,最想給什麼建議?」讓我突然開始深思起很多事情,關於過去、現在,還有未來。 自從今年開始寫部落格,就有很多大學生私訊跟我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迷惘與困擾,我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在這個關頭都有一個跨不過去的隱形關卡,所以在回答這篇問答的時候,不知不覺寫了個長篇大論,乾脆來上篇新文章。
巴黎夫人III 沒錯,一腳踏進去就對了!
每次見到巴黎夫人都有種看到偶像的感覺,又或者說是一個很精明的姊姊。我總覺得在巴黎的生活好像展開第二人生,因為這裡的環境、文化及習慣、工作方式、食物以及語言等等,都和台灣有非常巨大的不同,想要在這裡扎根工作生活,必須要調整心態、等於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面對迷惘:塞納河的路跑課程
我是一個很討厭跑步的人。這有很多原因:第一,我從小心臟就不好,冬天的時候常常呼吸不到空氣、會暈眩;第二,我小時候很胖,我爹白教授甚至要動用「跑幾圈就能獲得五千塊獎金」的方式來誘拐我動起來,但我最後還是一樣胖(大笑)。真正開始減肥,倒不是為了交男朋友,而是想要穿好看的衣服,或是應該這麼說,想把衣服穿得好看。
巴黎夫人II 不許掉眼淚
這是我第一次和巴黎夫人提起這件事,說也奇怪,和她這幾次碰面,居然有了越來越能看清自己狀況的感覺,回憶起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發現原來自己是那麼地沒自信,才會那麼不想與人交際。
我的巴黎夫人 I 我眼裡最美的巴黎女人
最近特別想寫關於巴黎人的故事,是因為一位法國女人在我的生命中,開始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讓我不僅對巴黎女人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並且有了真正的嚮往。
在愛情裡,我們要得不多,但求不將就
關於生活,我們都有自己的需求,反觀愛情也是如此,吃飯睡覺不正常,怎麼生活、怎麼去談什麼乾柴烈火的戀愛?
關於失戀:把傷心留在某個地方
最一開始寫部落格之所以起筆寫到「關於愛情」的系列,是因為那陣子失戀的時候,特別喜歡寫關於自己的故事,希望能跳脫自己的處境,從局外人的角度宏觀地檢視整段關係
第一次離家那麼遠:海外求學前的掙扎與抉擇
「妳什麼時候回台灣呀?」 「這次待多久,還回巴黎去嗎?」 這大概是我出國快兩年最常得到的問題。 我相信在海外求學的學子沒有一個是不心心念念著家的,隻身離開心愛的家人與朋友,沒有一個人是不寂寞的。 這一篇文章會先分享我在前往攻讀奢侈品管理與行銷碩士前的準備經驗與過往經歷,最後統整幾個小重點給也正在考慮出國的朋友們參考。 兩年前,我一個人拖著兩大咖行李箱前往一個9819公里外、什麼都聽不懂、英文也用不太上的法國生活,在降落的那一刻前,我第一次深深地凝視著即將要生活一陣子的地方,要說我第一天踏上歐陸抵達巴黎的那一刻沒有一絲絲緊張,都是騙人的。記得我的小妹還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要我上了飛機看,結果害得我在飛機上一個人哭得死去活來的,很想反悔回家。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有的是一股傻勁還有永不回頭的堅決,還沒來得及看清前方將有多少個路障、多少個不如意即將衝擊自己的五官。 很多讀者與朋友問起我如何決定到海外求學,這可就得追究到高一那一年到新加坡交換,因此我認識了很多新加坡菁英學校的學生,看到了與台灣不同的教育制度與資源,甚至比起同年齡的同學來說,我還是第一批的臉書使用者,這個經驗讓我赫然發現世界原來想得比我更大。 學會重新認識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大學我讀的是中央財金系。 當時選擇這個科系,不只是因為他是商學院前途無量的一個地方,更是因為我真正想讀的科系在台灣並不活躍,因此最後選了一個對未來有保障的地方待著。 在大一那年,即使上的僅是商學院的通識及基礎入門課程,我馬上清楚明白自己對於財務金融有的是一份責任而不是熱忱。遠在考上大學之前,我就有了出國唸書的渴望,要說心裡總有股被限制的力量也好,老是認為我所看到的世界還不夠大,我知道屬於我的挑戰還在更遠的地方。我甚至跑了幾個英國時尚學校(包含我碩士課程中去交換過的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倫敦時尚學院)在台灣的據點,做了一些校系申請的研究,可最後因為想要申請的科系多與設計相關,在沒辦法累積專業作品集的情況下,悻悻然地不再去思考這件事情,而我也從未與家人討論過想出國的計畫。 從小我就很喜歡各種文藝活動,我娘田夫人總提到,在我五歲時她帶著我到故宮參觀一場畫展,一開始工作人員有些遲疑地不願意讓我進場,因為孩子們總是又哭又鬧的,大大地影響了欣賞藝術的品質,但很奇妙的是,我不哭也不鬧,兩手揹在背後,靜靜地把一幅又一幅的畫看完了。雖然我根本不記得件事,我不是特別文青的人,也不是什麼藝術專家,但我對美的東西與創作一直抱有很大的熱情。 在中央財金讀書的四年裡,我絕對不是最好學的學生、也不是最佳的領導人,但這四年教會了我很多寶貴的經驗、也因為不同的活動結交了很多珍貴的朋友。 早知道自己不是個書卷生的料,所以總是去參加不同的活動策劃,我沒有浪費過任何一個寒暑假,利用了各種機會在不同領域級機關實習,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經驗裡,跌跌撞撞地學會了很多技能和汲取不同的經驗,我對自己未來的角色投射從當醫生、心理咨詢師、銀行家、商業策略顧問、到差點去考外交官,從一次次的工作經驗裡一一地審視每一個可能性。 我們都曾是那群從踏進大學開始迷惘的羔羊,而在畢業後走出校園大門的那一刻,往往是最彷徨的時候。 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這麼一段撞牆期,會開始對著自己嚷嚷:「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而我也不例外。 在大學時期的最後一個學期,因為對外交事務很感興趣,所以進了外交部實習三個多月,原先準備考取外交官,但在各種因素權衡之下發現這個職涯並不適合太愛冒險的我,所以作罷。當時的自己真的像是無頭蒼蠅般不知何去何從。 最後,我決定休息一年,退一步檢視自己的狀況和需求。 正視內心的聲音 我一直相信,人的第六感非常重要。我想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會有股力量推拉著自己去成就某件事情,很多人因為種種因素而選擇忽略那個聲音,有些人則放膽追尋。 在這一年裡,我爹白教授不怎麼逼我作出抉擇,他總說我是家裡最出格的孩子,想幹什麼幹什麼,所以身為一個野蠻老大的我,就這麼一直以放養的方式活著。為了不要向父母伸手要錢,我身兼了幾份家教和兼職,同時督促著自己著手進行下一年的計畫,當時的我心裡很明白不是立即投入職場,就是出國進修。我不是一個特別會考試的孩子,所以對於再去研究所補習班拼搏一年這件事有很大的排斥感。加上我的目標是在海外工作幾年,累積跨國的實務經驗與生活體驗,但想要以外國人的身份在歐美國家工作,除非是以學生身份入門,否則難上加難。 幾經考慮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和家人提起出國進修的決定。 在過去幾年想像出國留學的計畫時,與大多數人懷有美國夢相反,我只考慮了歐洲的學校,主要想學第三外語,也想在一個能夠輕易橫跨國界、去接觸不同文化的歐洲大陸體驗生活。起初,在對歐洲各國的認識逃不出教科書的情況下,我是計畫去德國求學的,因為貪圖學費比較低(大笑),加上學術體制嚴謹,前前後後搜集了許多相關的資訊後,因著德國教育制度下特有的校系選擇限制,決定申請行銷或是財金的研究所。為了提早準備好自己的語言能力,我也報考了半年的德文班,但其實心裡對這項計畫是一點兒興奮感也沒有的,畢竟有種老調重彈的感覺。 有一次在法國交換的朋友在偶然和我分享了一個碩士課程(也就是我現在正在攻讀的奢侈品管理與行銷碩士),我簡單地瀏覽了一遍課程,卻沒特別放在心上。那天田夫人問起德國申請得如何,德國的學怎麼回覆等等,我有一搭沒一搭地回覆,她只說:「妳不是一直很喜歡藝術和時尚嗎?怎麼不朝這個方向看看?偏要去德國,妳真的想去嗎?」當時真的有種突然被雷劈到的感覺:對啊,怎麼從沒考慮過時尚相關的科系,我傻嗎? 田夫人有時候說的一些話好比我生命中的光明燈一樣,總是點亮了我原本看不清的路、或是從再沒思考過的選擇,我想我們生命裡,都需要這麼一個溫暖的存在。 繞了一大圈,我也沒有想太多,硬著頭皮修改了相關文件,趕在一個禮拜投了五所相關的碩士課程,而因著法國時尚產業蓬勃發展的緣故,申請的這幾所學校都在法國。很幸運地,我如願以償的申請上所有的學校,考慮到未來求職就業的因素,最後是根據法國商學院排行選擇學校的。 我讀的是法國里昂商學院emlyon的奢侈品管理與行銷學系(Luxury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這個國際型的碩士課程帶著我在巴黎(里昂商學院巴黎校區)、倫敦(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還有上海(里昂商學院上海校區)旅居闖蕩,最後落腳巴黎。至於課程內容、校園生活及就職等相關問題,就留到下次說了。 沒有什麼經歷是徒勞無功的 我很慶幸大學讀的是財金系,而沒有貿然的直接跳入時尚設計。藉著四年在財金系的薰陶,不僅讓我培養了基礎的財務金融知識,也增強了數字分析的能力,因此我比別人多了一個角度去觀察時尚,能夠從商業及經濟的立場剖析時尚產業的運作及動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這不僅帶給我在攻讀碩士的過程中莫大的幫助,也增加了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機會。 跌跌撞撞有什麼關係?就是因為在很多不同產業和機關工作過,一步步地刪除了原本以為適合卻不合適的職涯選項,透過這些經驗更認識自己的好惡及個性、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點,找到自己比找到另一半更重要,因為這些經歷我可以更自在地與自己相處,明白地正視自己各方面的需求,也能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 所以啊,相信我,沒有什麼經歷是徒勞無功的。 這些撇步大多來自在法國時尚業求學求職的經驗,各行各業的走向和喜好則是因產業有所不同,這可不是唯一標準,但至少是個大方向。 根據我的經驗,統整幾個重點提供給想要前往海外讀書的讀者們參考: 了解自己的個性、喜好、心理素質,找到動機 明白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是為了衡量心理素質。隻身離家千百里的地方求學或工作,必須要有很高的抗壓性和彈性,有很多事情需要捨棄和犧牲,譬如說我犧牲了親情的慰藉、還有週末能夠與老友小酌一聚的機會,在多個夜晚走過巴黎喧鬧的餐廳與酒吧,常常感覺異常孤單:沒錯,出國就得全部從零開始,必須開始重建朋友圈。這一切,聽起來可能輕而易舉,但出國兩年多,對我來說最困難度過的,莫過於在生活或職場上遇到困難,卻沒有親近的親友在身邊的寂寞。 很多人嚷嚷著要出國,卻不知道為什麼出國。常常有人跟我談到唸書,當我問起他們的動機時,大多都是「國外的生活好啊、薪資高、到處都漂亮、能四處旅行」但生活好在哪?薪資為什麼高?有想過生活費嗎?出國是為了能留在當地工作,還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學歷回到亞洲工作?這些動機在選系選校上有很大的影響:倘若僅僅為了體驗國外的生活,我建議可以選擇交換的學程,這樣在時間與旅行上的安排彈性比較大;若是對海外工作有很強的動機,則應該選擇名校碩士課程,但比較難在學期間找到時間旅行,有機會應該找實習,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來說,頂著名校光環自然是比較好找工作的。 認真寫份履歷:剖析過往的學歷和經歷,找出優勢與弱點 不管現在你的身份是學生或是上班族,寫份履歷對於釐清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有很大的幫助,這在選校選系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從經歷上可以看到從各個社團經驗或是過往的工作上習得的特殊技巧或能力,也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喜好,在寫動機信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指出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方向。譬如說大學就讀設計相關的學系,若想在未來投入時尚相關產業擔任管理一職,有基礎的商業知識很重要,可以考慮涉獵商業的課程,能在未來職業上有比較廣的選擇。 … Continue reading 第一次離家那麼遠:海外求學前的掙扎與抉擇